close
其實當初會想去看《穿牆人》主要是因為導演的關係。(不過到了後面好像諾諾的吸引力比較大XD)
鴻鴻導演(或者說是作家或舞台劇導演……太多的稱謂了)一直是國內文壇我相當欣賞的一位作家(尤其近期更成為我的偶像之一,因為他的現在的工作令我嚮往,同時是作家兼電影導演兼舞台劇導演又兼評論家)。最早與他的接觸是在高二時詩歌朗誦的時候朗誦他的《威爾斯在什麼地方──給小布希的一封信》(猶記得那時還在麥當勞這個資本主義展現的地方編排詩XD),然後在高二那段時間又瘋狂地參加由他主辦的第七屆台北詩歌節的活動,對他的印象又更加的深刻,接著是後來在被小喬邀去參加他的《土製炸彈》詩集在有河的新書發表會,我才正式的走入鴻鴻的文學世界中。
以上廢話太多,這篇是要討論鴻鴻導演的最新奇幻愛情電影《穿牆人》的文章。
穿牆人其實是一部台灣國片中甚至是世界上難找到風格能夠與之相同的影片,不僅是因為他的拍攝手法,故事鋪陳,更是因為他少得可憐的資金(兩千萬元,與好萊塢片比起來,是少了很多,也就是因為如此,才跟好萊塢不一樣)。但也因為如此,穿牆人才能為我們帶來的一個新的視覺衝擊。
接下來,我打算分成幾個部分來討論我在《穿牆人》之中看到,以及所想所思:

故事:
簡單來說,《穿牆人》是個青少年的愛戀成長故事。他記錄了小鐵在年少時期的兩段愛情故事,也因為這兩段愛情故事,使小鐵在挫折及歡樂中漸漸成長步入中年。
當初看到這部片的劇本得過獎時,我還心中興奮了一下,因為這般風格迥異的電影如果加上棒的劇本的話,一定是個很棒的享受。
但是,我失望了。並不是劇本寫的不好,但是劇本並沒有如我想像中的那般完美,過於流散的劇情以及跳躍性的段落接續會令人感到有些混亂。故事並不是一軸性的也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沒有辦法理得很好時,就會使得觀眾感到無法全然的投入於劇情中。
不過就整體來講,《穿牆人》的故事架構可算是相當不錯的,世界觀的交錯(他方與實境城)尤為精彩,也是這部片令我感到魂牽夢縈的最大部分。時間點設定在未來的幾年後也使人能夠脫離寫實與現實的侷限,穿到那個時間點去看故事,更有脫身於之外的功效。莊周夢蝶的漂亮引述也在最後解開交錯的世界的鎖(上課的老師還是商禽呢!)。而二十年後的漂亮收尾也是令我感動萬分,我想那可能是我感到最心痛而真實的一幕。(而且我覺得這個結尾真的最好,也最為真實。)只是我覺得在故事的過場以及情節的鋪陳上過於跳躍的問題是比較大的,也算是劇情上的一個小瑕疵吧!
不過在於結局上,我個人倒有與網路上的許多網友所認為的那樣不同的見解。因為諾諾前往他方,必然是與他方那個世界有所交流,然而他方又是一個與實境城所屬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因而必然就會像是小鐵與雅紅一樣是不同的世界中,有兩個相同的人,這才能解釋為什麼小鐵的父母不會分出小鐵跟雅紅,以及為什麼雅紅與小鐵如果在同一個世界一段時間後,會產生程式錯誤的問題,因為他們兩個在於「本質」是同一個人,只是所屬的世界不同。所以,小鐵二十年後在世界的盡頭(或說七股鹽山)遇到的諾諾其實應該是從他方來的另一個諾諾,而那一個他認識的諾諾應該居在他方(所以那個諾諾才會說自己從很遠的地方來。就是他方嘛!) 所以不是認不認得記不記得,而是根本就是不同人的交錯。
不過,電影中許多令人發噱的小細節可是妙到不行,也同時看出鴻鴻導演對於社會的關懷與諷刺。尤其是對於教育體制及社會的控訴更為力道強勁(穿牆人的詩歌中可明顯見到。)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小點其實在小鐵跟雅紅進到市集要修十字弓時門口的歡迎小姐 (?)竟是兩個歐巴桑。(我想這是故意對於現實社會價值的反差吧!)
另外,再補充一點對於屬於遺棄的他方。他方的設定其實是非常的維妙的,那不是一個美好的遠景(不像一般故事中,那個他方總是充滿著憧憬),而是充滿著遺棄的地方,小鐵的機器人、裝著巧克力的菸盒……在實境城這個世界中被遺棄的東西全部都出現在他方的世界裡頭。這是否就意味著這幾個並行世界的相通性其實是存在的?而穿牆石其實是一個媒介,一個常人無法通過的通道。
而為何鴻鴻導演要建立出他方這個遺棄的世界?我在想,這或許就跟我在前頭說到,這是部成長電影,而在成長之中,必然會有所得,但是同時也有失去的東西。而就像是當小鐵發現了他方的時候所配的那段旁白一樣:「小鐵知道,失去的東西都繼續存在。」這也在在顯示兩個世界的相通性,與不得同存性。
而雅紅的創造世界論也挑戰了我們的思考價值觀,我們的「實境城」在「我們」認為是虛擬的雅紅的心中是否才是虛擬的?究竟誰真誰實?就看人判斷吧!(就像是網路遊戲一般)

角色選角與設定:
其實我想角色設定是最能講的其實就是三人間的缺陷吧!諾諾是聽力上的障礙、雅紅是視覺上的障礙,而主角小鐵則在心靈上有因社會壓迫而產生的缺陷。我覺得這樣的角色設定並不是在闡明「每個人都有缺陷這件事。」,這位未免也太粗俗而不具意義(這樣解釋的話,也就不用後來的雅紅復明的情結了)我認為應是代表每一個人的發展之中都會有個階段性的缺陷,就是說我們在一定的時間之內總有我們的思考盲點,但是在遇到一定的人或事之後,得到或失去什麼時,那個缺陷就會癒合或著被遺忘,就像是〈穿牆人〉詩中說的:「前二十年是漫長的進場儀式,要等水一寸寸把泳池灌滿。」也就是說,在這段期間裡,我們其實是在蘊積什麼的,而不是完美的。而這段時光就是我們在跌跌撞撞間成長的歷程。
而除這三人之外,所有人可說都是刻板印象型人物,愛搗亂的男同學,寡言的父親,關心人的母親……不過之中不少角色選的不錯,例如鐵媽李烈整個就很有FU,年小鐵戴立忍更是演技精湛,果然還是薑是老的辣。
然後再讓我抓回來講選角部分。三個主要演員全部都沒有演過電影算是一個奇妙的組合,其中路嘉欣更可說是新手(張永政跟李佳穎二人至少有在電視圈打滾過),不過誠如鴻鴻導演所說,這部片本來就應該要找年輕甚至是菜鳥的演員去演,才有青澀的味道。
說是這麼沒錯啦!但是有時候演員令人感到生硬而不自然的演技還是會使人感到脫離感。這個問題尤其出現在路嘉欣的身上最為嚴重(不過還是比許多偶像劇演員好多了),很多段盲人演得不甚像盲人(我覺得之中還有被編劇搞鬼的。為了強調虛擬與實境的串連,讓雅紅玩由她設計的遊戲,反倒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盲人怎麼去玩啊!),情緒的起伏也不很收放自如。不過那種敢愛敢恨的精神倒是有抓到。此外,最令我感到其精湛的,是到了實境城的那短短的劇情,那種大開眼界的感覺是明確而清楚的。
另外,雅紅的身世一直有不少人在討論,不過依個人淺見,雅紅有可能是當初小鐵可能擁有的雙胞胎姊妹。因為雙胞胎才有可能會有那種所謂共通性。不過只是猜想,因為故事根本沒有提到這一點啊!
再來是談次好的張永政,小鐵。
小鐵這個角色其實在故事中是唯一有成長這件事的,也因為如此,角色的性格並不是由一貫終的,是有心境上的變化的。例如從對諾諾的愛是蠻橫而霸道的變成對雅紅的愛是細心體貼為人著想的。也因為如此,我覺得,《穿牆人》中其實裡面最難演的角色應該是小鐵(不過最難選角的是雅紅。)
而張永政在戲中演得還算不錯,我可以清楚的感覺到其心境的轉變。張永政由其以幾幕木訥帶傻勁的部分演得特別好,以及那種愛情上蠻橫的態度。其他有些時候反而覺得他是呆滯而非傻勁了。不過我認為他在未來的發展上應該是光明璀璨的(身材又好,又長得帥XD)
最後談談我最喜歡的李佳穎,諾諾。
不愧是曾經被提名電視劇最佳女主角,同時也因為這部片獲得肯定的演員。自然的演技與,真的令人印象深刻。(其實當初讓我有最終動力去買票的也是她,因為真的太可愛啦XDDDDD)李佳穎在演出時整個把諾諾帶進自己的體內,所以當她演出時,已經不是在「演」(ACT)諾諾,而是「當」(BE)諾諾了。
身為一個聽障的人,諾諾在於口語表達上必然有所不便,李佳穎也成功得抓住了神韻,在咬字還有神情上感覺起來下了不少功夫,唯妙唯肖到令我吃驚。而與張永政的若有若無的互動也傳達得很好。另外在當小鐵耍青年脾氣時,也成功的扮演了一個大姊姊的角色。
不過在某些段落的情緒轉移快的令我感到怪怪的,有點不連貫的感覺,譬如前一秒鐘明明就在生氣,怎麼鏡頭一轉,就突然心平氣和了?(還是諾諾的EQ很高?) 另外在發脾氣的時候口齒就突然清晰了起來也算是一個小紕漏。
但是諾諾的劇情發展卻令人感到錯愕至極,錯愕到我覺得她被虧待了。無論是完整度或者是連結度都比雅紅的那個部分差。
離去是必然的,我知道,但是過於突兀了些,也是一大敗筆啊!
不過諾諾還是我最愛的角色啊!

選景與運鏡:
這可能是整齣戲裡面僅次於音樂最棒的地方了!
首先講選景,整齣劇所有的景都是在台灣取景,但是有些景藉由運鏡手法以及佈景的設計使得其產生了另外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雖然沒有讓我感到說:「哇!原來台灣有這種地方喔!」但是卻讓我感覺說:「哇!原來這些地方可以這樣拍以及這樣用啊!」其中充滿攻擊性的區域拼裝更令人感到棒透了。舉例而言,諾諾工作的博物館就是由三個博物館組成的:故宮、十三行、世界宗教博物館,你必然知道這個是屬於什麼那個是屬於什麼,但是當其被拼裝在一起時。就會產生一種陌生感,讓人感覺電影中的空間這是一個不同的空間。而其中最讓人驚豔的地方,就是世界的盡頭──七股鹽山,那個選景可說是妙到翻掉,我想從來沒有人想過要這樣去詮釋七股鹽山吧!而屏東古城也因為《穿牆人》變成了我近期最想去參觀的地方。
我在想,鴻鴻導演有沒有想過開個旅遊團,就去那些在《穿牆人》之中所入鏡的地方,感覺起來挺好玩的。

而運鏡更是使得這部片精彩萬分的重要關鍵,如果沒有這樣精彩的運鏡的話,我想這部片的風采會缺少許多,而那種味道也就會淡了些。
片中帶著強烈詩意的運鏡手法與取景,讓整齣劇像是浸在詩中一般充滿著迷離的色彩。略偏藍綠色的色調也把氣氛以及氛圍帶了出來,更容易讓觀眾進入小鐵的生活中。黑白與彩色對比也成功烘托出情境與眾多隱藏於其中的秘密。
此外,在網路上廣受討論的背投手法我想也是使這部片更為濃郁的原因之一。雖然在之前未曾見過這樣的手法,但是藉由這個手法,使得觀眾更能感受到小鐵心境上的封閉與獨立以及那種疏離的感觸。這可說是神來一筆。

配樂:
配樂可說是本部電影令我感到最棒的地方。無論是當我在聽原聲帶時或者在電影的情境之中,都讓我感覺到一種被情緒縈繞的感覺。
劉季陵其實對我而言是個很陌生的名字,在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誰,或他有什麼著名的作品。
不過這次看完《穿牆人》之後,我想我以後一定忘不掉他的名字。
充滿詩意的音樂風格(充滿詩意這個字還真好用XD),以及那種打入內心最深處的音樂力道,不禁讓我為他的才華熱烈鼓掌。此外,弦樂、鋼琴與人聲的使用相當精湛,讓人不會有劇與音樂脫節的感覺,反而會因而使人更能投入電影的情緒中。就如他自己說道:「每一首配樂就是有獨立性與生命力的。」,就算是抽離了電影,還是一樣的美好以及令人動容(甚至還會是我想到電影裡的場景與劇情,也因為如此,我還沒有辦法從故事的陰影走出XD)
題外話,劉季陵也愛駱以軍呢!

結語:
穿牆人其實不只上面上些東西可以說,我想。
劇中許多小細節的隱喻更是一可談之處(無論我有沒有看出)。不過限於篇幅,還是先擱一旁吧(鴻鴻導演,別打我啊XD)
總而言之,《穿牆人》是部相當值得推薦大家去看的一部電影,甚至如果看過一次了,也很值得再看第二次,藉由如此,我想由電影帶來的感觸會更深。
這部片可能將會是台灣國片的一個里程碑,鴻鴻導演所開創出的新國片格局可能會影響到接下來國片的拍攝的風格。
我認為《穿牆人》突破了所有的侷限,讓人看到了新的氣象及新氣息。國片不應該永遠是那樣的。我們需要新的東西。
如果你覺得國片永遠都是你想像中的那樣的話(其實我也不知道你想像中的那樣是哪樣欸)《穿牆人》必然能讓你洗刷掉你對國片的刻板印象。
就像穿牆一般。穿過所有的藩籬,來到「他方」。
你將用「他方」的角度重新衡量這個世界。

我想當我的青春腳步停下時,我會更清楚鴻鴻導演在《穿牆人》中存在的青春。(就像是今天國文老師說的那樣,當我們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在回首那段時光,我們會更清楚那箇中美妙)

最後,再題外話,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也好想拍電影啊!
就讓我用電影來記錄政大附中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850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